甄嬛劝皇帝复位前,前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敦亲王携带武器上殿,被言官张霖弹劾,谁知敦亲王气不过,竟殴打言官张霖,导致张霖受伤在床。
皇帝对处理这件事很为难,敦亲王劳军归来,劳苦功高,责罚敦亲王怕会伤了将士们的心。
若不惩罚敦亲王,言官御史口诛笔伐,众人的悠悠之口又无法堵上。
罚与不罚都是两难。
甄嬛知道了这件事,赶紧去养心殿找皇帝,并为他分析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难处。
皇帝正举棋不定,甄嬛却早已想出办法,利用敦亲王疼爱老婆,一定会听敦亲王福晋的话为突破口。
让人去劝服敦亲王福晋,从而让敦亲王向言官张霖道歉,这样这件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时也给予敦亲王的两个孩子赏赐,一个封为公主,一个为贝子,由太后亲自教导。
既是奖赏,也是为了掣肘。
而从这件事中,甄嬛也慢慢了解到前朝后宫的瓜葛。
从小产被罚跪,再到重新复宠之后,甄嬛已经了解到华妃的宠爱与年羹尧息息相关,只要年羹尧不倒,华妃犯了多大的错,最后都会被抹掉。
甄嬛向皇帝提建议,由她出面去劝导敦亲王福晋,果然在甄嬛的妙语连珠之下,成功地解决了这件事。
后宫中的华妃对于皇帝的到来望眼欲穿,可宫女颂芝对华妃说,宫外的年羹尧知道华妃的处境,所以与敦亲王联合想要试探皇帝的心意。
于是下一场戏就是皇帝在养心殿发火,原因是因为前脚敦亲王向皇帝上了奏折要求皇帝追封敦亲王的生母温僖贵妃为贵太妃,后脚朝廷重臣年羹尧就要求皇帝广施恩德,追封太妃。
这不明晃晃地显示敦亲王跟年羹尧有勾结,才有这内容差不多的奏折。
亲王与手握兵权的武将勾结,这可是历来君王的大忌,就像一把随时会落到头顶的剑,让皇帝瞬间脸色不好。
请注意这个时候,皇帝心情不好,苏培盛赶紧让小厦子去请甄嬛过来,劝慰皇帝。
甄嬛已经得知事情来龙去脉,却反而劝皇帝能够忍耐片刻,同意敦亲王的要求。
皇帝大发雷霆,扔碎了一碗茶盏。
甄嬛又娓娓道来,既然敦亲王要追封当年不被先帝喜爱的温僖贵妃,那么朝中其他的太妃也要追封。
所以皇帝按照给太后祈祷祝福为由,加封诸位太妃,这样也算应了敦亲王的要求。
而此时经过了敦亲王殴打言官一事,敦亲王和年羹尧联合试探皇帝,加之皇帝有心想要除掉两位但是胜算只有四成的事实。
甄嬛一下子就想到了,既然皇帝可以因为朝廷容忍敦亲王的要求,那么她自然应该与皇帝站在一条线上,也容忍华妃对她的伤害,所以请求皇帝复位华妃。
这表面上看,甄嬛识大体,很懂得皇帝的心。
但是实际上这都是皇帝对于甄嬛的算计。
整个皇帝与甄嬛的对话,看上去是甄嬛在给皇帝出谋划策,但是实际上皇帝最想要甄嬛说出的话就是那句华妃复位。
华妃为什么会贬为年妃,并且失去皇帝的宠爱,因为她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有孕的甄嬛下跪,并让她小产,不管事实的真相是不是欢宜香还是安陵容的舒痕胶才导致甄嬛小产的,但这都是后宫众人不知道的隐秘事实。
大家都知道的事是华妃让甄嬛小产,所以皇帝堵不上后宫众人的悠悠之口。
难道皇帝不知道华妃干的其他伤天害理的事吗?不知道眉庄落水,淳儿意外失足,甄嬛被人下毒的主谋吗?
但是他都容忍她,皇帝可以为了朝廷和自己的皇位杀了华妃与他的孩子,自然会为了麻痹华妃和年羹尧容忍华妃的一切举动。
从甄嬛有意复宠那时开始,皇帝就有想法想要复华妃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皇帝认为甄嬛的小产可能也跟他送华妃的欢宜香有关。
但更多地是前朝的试探,虽然剧情并没有多讲,但是华妃失宠已有大半年,这半年时间年羹尧可能也在不动声色地试探皇帝对于华妃的心意。
只是这次更严重罢了,牵扯到了敦亲王。
可是皇帝很鸡贼,他知道他不得不同意敦亲王追封温僖贵妃的请求,但是却用太后祝寿的原因追封,既不会让太后难受,也满足了敦亲王的愿望。
他想要复位华妃,但是一来害怕失去好不容易与甄嬛重修的情谊,二来也害怕后宫众人的议论。
没有什么比受害人替加害人求情来得妙,一旦苦主同意华妃复位,后宫人有再多怨言也没有什么正当理由了。
甄嬛提出让华妃复位,是因为她知道华妃与年羹尧一样,一旦得利就容易放松警惕,而一旦放松警惕,就容易上钩。
而皇帝先是让甄嬛知道他的处境,一步步让甄嬛说出华妃复位的话,这其中正中皇帝下怀。
皇帝本人其实根本不在意后宫嫔妃的心酸与委屈,一切只要为他的大计而行就行,他都可以为了朝政一忍再忍敦亲王和年羹尧,享受他宠爱的嫔妃又有何不可呢?